“分数有高低,但是人生无高下”,288分的成绩虽然不多九牛网,但是考得或高或少,都不是定义每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。
今年高考季刚过,不少高考生纷纷在网上晒出“喜报”,600多700多分的成绩十分喜人,然而在这些背后,还有万千普通的高考生,他们的成绩虽然不耀眼,但是也为自己的青春交上了一份满意的“答卷”。
就在很多家长为孩子“考高分”而羡慕时,河南一名“考288分”的女学生引起了广泛关注,她不仅收获了父母的掌声,还被官媒《》转发点赞。
然而仅仅过了几天,女孩一家人在网上的风评就急转直下,各种质疑随之而来,官媒也下架了他们的视频,更是有网友直呼:“原来我们都被骗了!”这是怎么回事呢?
6月25日的凌晨,是河南众多高考生的不眠夜,考生小赵查出了自己的高考成绩:288分。语文89分,数学22分,外语30分......
而今年河南的本科线是物理类427分、历史类471分,很明显,小赵的分数是远低于这个标准的,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就在大家认为小赵会为自己考低分而沮丧时,没想到成绩一出来,却引发了全家的欢呼雀跃。
母亲举着手机记录这一时刻,父亲笑着调侃“不知道288分有啥可激动”,妹妹在一旁鼓掌。母亲随后哽咽道:“不管孩子分数好坏,妈妈现在还有个健康快乐的孩子。”
随后,这段视频迅速席卷全网九牛网,人民日报等官媒将其作为“鼓励式教育”的典范转发,称赞其传递了超越分数的家庭温情。网友感动留言:“拥有这样的父母已是人生满分”“成绩不代表人品”。
女孩一家被贴上“反焦虑先锋”的标签,仿佛成了对抗应试教育压力的符号。一时间,他们一家人收获了不少关注,小赵母亲的社交平台也涨了不少粉丝。
然而,这一家温情的表面下,其中的裂痕在短短几天后骤然显现,一家人的口碑发生了大转变......
这次舆论的反转比他们当初走红更迅猛,因为网友很快发现,女孩母亲“兰姐”实则是坐拥十几万粉丝的网红,主营探店带货。早在高考前一个月,她就拉着小赵拍摄商业视频;高考结束当晚,母女俩更连夜开启直播,直播间人数直逼万人。
之后,小赵的个人账号在爆火后48小时内密集发布9条带货视频。她在自我介绍中刻意强调:“大家好,我就是高考288分全家欢呼的女孩!”
这与数学家韦东奕走红时的开场合词惊人相似,却被异化为流量密码。网友深扒发现,其父亦是探店博主,全家早已构建商业矩阵:母亲账号“兰姐来了”带货餐饮,女儿账号“铁柱妹”推广美妆,甚至小学年纪的妹妹也频繁出镜。
而最刺眼的证据来自时间线,高考前一个月,当同龄人全力冲刺时,小赵正穿着服务生制服,在母亲指导的剧本中表演上菜讲解。
小赵的同学透露,在高中三年间九牛网,小赵的校园生活因“情绪不好长期请假”,真正在校的时间很少。当父亲辩称拍摄是“日常记录”时,评论区瞬间淹没在“拿女儿前途换流量”的声讨中。
当他们一家人的带货视频如潮水般涌来,公众的感动转为被愚弄的愤怒。人民日报悄然删除所有相关报道,此举如同撕下最后一块遮羞布。曾经将全家欢呼视为“教育温情”的网友终于清醒:这场低分狂欢,实则是精心策划的流量生意。
讽刺的是,高校竟也卷入这场闹剧,之后大连某院校向288分的小赵发出考察邀请,试图蹭取流量。当努力读书的寒门学子在录取线上挣扎时,考分不及答题卡随机涂抹的考生却因“网红效应”获得特殊机遇,不少人认为,教育公平的底线在此刻显得格外脆弱。
教育部对此类现象的警惕早有端倪,在2023年已明确反对炒作“高考状元”,旨在减少功利导向。而小赵事件暴露出更隐蔽的危害:用“反焦虑”包装的低分营销,正在消解社会对教育严肃性的认知。
大家之所以认为被欺骗,主要是当他们一家人将288分被包装成“值得欢呼的成就”,是否在传递“低分光荣”的扭曲价值观?
支持者认为,家长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包容,母亲兰姐解释:“她只是学习成绩不好,又不是做人不好”,强调女儿自觉完成作业、尊重师长、体贴父母。在抑郁休学的困境中,288分确是她三年最佳成绩。
但更深层的问题令人担忧,当全家将高考异化为引流工具,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。对比广西“扁担女孩”,爆红后拒绝直播带货,选择打工赚学费。而小赵一家的选择显得格外功利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对未成年群体的示范效应:有初中生留言:“学习不如当网红,你看288分也能成功”,这无疑给学生群体做了不好的示范。
人民网下架视频的举动,实则是为教育底线筑起防线。正如评论指出:“可以包容平庸,但不能庆祝平庸”。高考的神圣性在于其公平:每一分背后是挑灯夜读的付出,而非流量操纵的捷径。
这件事情在网上引起不少轰动,小赵近日在镜头前哭诉:“这288分是我三年努力的结果”,然而却难再赢回公众的信任。而让大家真正值得称赞的,是那些未被镜头捕捉的沉默身影:广西扁担女孩在烈日下搬运货物,河南724分学霸仍埋头书海。
这场闹剧虽然终会平息,但它刺破的教育焦虑脓包值得深思:当流量成为衡量成功的新标准,那些没有麦克风的普通人如何被看见?当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信仰遭遇“网红逆袭”的冲击,社会又该如何守护教育这片最后的公平土壤?
人民日报的撤稿动作,恰似一记警钟,那就是告诉大家,流量狂欢终会退潮,而人生没有“重播键”。人民网删掉的不仅是一条视频,更是对“德不配位”流量的宣战书,就像评论区那句扎心的质问:“如果努力只值288分,724分的灯该为谁亮?”
参考资料:莫把“288分的快乐”和“以丑为美”划等号.--2025-06-29 14:24·大众新闻-大众日报
选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